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点建设

2024-05-17 17:56

1.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点建设

硕士点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领衔导师:周晓琳 佘正松导师:赵义山 郑杰文何尊沛 曾良黄鹏 王胜明  中国古典文献学领衔导师:周晓琳佘正松导师:赵义山郑杰文何尊沛曾良 黄鹏王胜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领衔导师:傅宗洪导师:刘玉平刘进何希凡 雷华 王远舟程丽蓉傅学敏杨红旗 曾宏伟  汉语言文字学领衔导师:查中林导师:唐韵 杨超康健  语文学科教学论领衔导师:翟启明陈树生汪莉 粟斌  基本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之一,从1979年起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至2006年7月止,已培养出合格的硕士研究生69名。至今,在校研究生共有55人。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现有导师7名,其中教授5名(含1名特聘教授),副教授2名,负责人是周晓琳教授。该点共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元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培养人才的经验,导师们敬业求实,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学有专攻,学术研究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在古代诗歌、古代词曲、巴蜀文学等研究领域居于省内或国内的领先水平。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具有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特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该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的已是国内古代文学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如天府学者赵义山教授在散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有的已成为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如四川大学的祝尚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真伦教授;有的已取得博士学位,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近十位毕业生至今正分别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校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1979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文革后国家首批招生的硕士点,也是我校最早招生的硕士点。现有唐宋文学文献、汉魏南北朝文献和巴蜀文化文献三个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18人。该点依托西华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巴蜀文化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成果丰富,特色鲜明。该点的毕业生有不少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培养目标 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其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改革开放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服从分配,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踏实、谨严、刻苦的治学作风,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关于本门学科、专业的学术动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并能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4、具备担任高校教学、编辑出版、科研等工作需要的中国现当代的知识与技能。5、身体健康。  自1999年起招生,已毕业硕士生30人全部在本科院校就业,毕业时及毕业后考上博士研究生8人。有在校硕士生42 人。设置三个研究方向:词典学,近代汉语研究,汉语词汇学。导师4人:查中林教授,唐韵教授,杨超教授,康健副教授。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除公共课外,开设现代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5门,汉字学等专业选修课6门。2005年,其所参编的《巴蜀佛教碑文集成》获省级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所著的《四川方言语词和汉语同族词研究》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语文学科教学论方向,自1997年秋季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7年招1人,1998年招1人,1999年招2人。2001年招1人,2002年招5人。2003年招7人,2004年招5人。2005年招5人,2006年招6人  研究方向    1、唐宋文学文献:以唐宋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古代文献整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古籍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作家作品研究。 2、汉魏南北朝文献:主要研究汉魏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家及文学现象的文献基础及其意义。3、巴蜀文化文献:立足巴蜀,以古代巴蜀文化名人及其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巴蜀地区以及全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1、 作家与文本研究:培养学生从个案入手进行文学史研究的能力,重点研究20世纪以来的重要作家与作品,以“点”带“面”,由此探寻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轨迹。 2、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研究:重点研究“五四”迄今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现象,进而探寻其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规律。3、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些年来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文学史现象进行新的阐释。  1、辞典学:重点研究辞典学理论、辞典编纂的一般规律。2、近代汉语:重点研究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探寻其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3、词汇学:重点研究汉语词汇的特征、词义的性质与训释的方法。  主要研究我国语文教育的教学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原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以及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智育、模式和语文心理学,语文教育管理学及语文发展史。  学制    学制——三年 1、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与知识,阅读该专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通过政治课、外语课、计算机考试。2、第二学年:选定主攻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研究。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开始进行撰写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任务。3、第三学年:写出毕业论文,通过答辩。  学制——三年 2、第一学年加深、扩大专业知识理论,阅读该专业方向要求的文献著作。第二学年选定研究方向,并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研究。第三学年写出并通过论文答辩,完成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任务。  学制——三年,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知识;阅读该专业方向要求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外语及计算机通过考核。第二学年选定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和研究;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第三学年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三年  培养方式    1、导师制与硕士点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2、导师对学生既进行专业学习指导,也作育人和管理工作,并定期检查。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工作。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和科研能力。4、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学生应在省级以上的正式刊物至少发表一篇论文。  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课题组培养相结合的办法。2、导师不仅对硕士研究生业务上进行指导,也要注意教书育人的工作,作较全面的管理。要有定期检查,并将有关教学情况定期提供给业务主管部门。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4、支持学生参加必要的院内外学术活动。规定研究生必须在三年内参加1-2次学术交流会,研究生必须向院内本科以上学生作一次学术报告。在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正式发表一篇论文。  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2、导师对研究生既进行业务指导,也做育人和管理工作。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课堂教学要注意把讲授同讨论、实习结合起来。4、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至少两次;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考察至少一次;为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至少作一场学术报告;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上正式发表一篇论文。  1、课程设置: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程分公共必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和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能力实践课,文献阅读,以及同等学历,跨专业报考学员的基础专业补修的本科课程。 2、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详见教学计划):专业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与个别指导并重;以学生自学与集体讨论并重,以理论学习和语文课堂教学现场考察研究并重。学习资源,以教师指定和学生自选并重。每学完一门课程,必须写出一篇以上的质量较高,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论文,以公开发表的为优,并以此作为该门课程的记分依据。非学位课程以讲授为主,成绩评定以考试为主。3、学术活动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毕业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否则取消答辩资格。  课程设置    分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相关学科课程四类。学生所学课程不得少于28学分。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2学分(详见附表)。  课程分公共课、专业课、补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0学分(详见附表)。    教学实践及社会实践    1、时间约两个月。 2、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指定学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并讲授部分章节。3、社会实践:酌情派学生到编辑、出版、科研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或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社会考察、调查活动。  1、学生教学活动分为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一般安排两个月左右。 2、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执行。即指派硕士研究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讲授教材部分章节。3、社会实践由专业组执行。即指派硕士研究生到编辑、出版、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最后由专业组和有关单位进行考评。  一般安排两个月左右。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指定研究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讲授教材部分章节。社会实践则派研究生到出版社、科研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或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最后由专业组或有关单位作出考评。  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定的社会或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工作能力。 并且在大学本科生中上一定课时的语文学科教学论的专业课,作为教学实习并将成绩记入总学分中。  学位论文及答辩    1、学生在第四学期举行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 2、论文应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多的创见。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定稿,其间导师要定期检查进度及质量。第六学期应送出评审,并进行答辩。学位委员会审察后,决定是否授予硕士学位。  1、一般在第四学期举行专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2、论文选题应考虑学术品位及现实意义,应有一定深度与创见。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末定稿,第六学期送选评,并由院研究生处及系、组共同研究,组织答辩。由院学位委员会审查后授予硕士学位。4、必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一篇。  1、在第四学期举行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 2、论文选题应考虑学术品味及现实意义,应有一定深度和创见。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基本定稿,其间导师要定期检查进度及质量;第六学期送出评阅并进行答辩,由院学位委员会审查后授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以学生自选为主,必要时导师予以辅导协助选题。 课题选定后,学生必须撰写出符合规定的开题报告,经专家组讨论获得通过后方可开题。论文初稿草成后,必须及时送达导师审阅修改,导师必须提出具体的书面审读意见,论文定稿后,必须经导师认真审查合格后方可送审和参加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合格后,方可授予硕士学位,不合格者提交学校学位不成讨论具体的处理办法。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点建设

2.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的省级重点学科,同时又是省级精品课程。该学科下设一室两所,即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巴蜀文化研究所。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取得博士学位者3人,在读博士4人,取得硕士学位者12人;六十岁以上2人,五十至六十岁6人,四十至五十岁6人,三十岁至四十岁6人,三十岁以下5人。本学科学术梯队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成员中佘正松教授为省级学术带头人,杨世明教授、周晓琳教授、蔡东洲教授为院重点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唐宋文学文献、古代文学文化学研究和巴蜀文化及文学文献方面取得的成就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省内外学术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该学科未来四年的建设总体目标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培养2至3名在省内外有较大学术影响、研究成果达到国内较高水平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10名左右能够独立主持和承担省级科研项目的学科骨干,并力争入选四川及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坚持特色研究,将唐宋文学文献、巴蜀文化及文学文献和古代文学文化学研究这三个方向的研究工作继续深入进行下去,使研究成果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力争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在建设好现有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两个硕士点的基础上申报古典文献学博士点。

3.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

一、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主干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比较文学、文学概论、美学、普通写作学、中学语文教学法、逻辑学、普通话等。就业方向: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在除教育机构外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工作等。二、专业名称:对外汉语(师范本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具备汉英双语会话和写作、汉英互译、跨文化交际等基本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造潜能,适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学双语教学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专业人才。主干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就业方向:在国内外中小学从事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在各类研究所从事语言研究工作。三、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本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够在新闻文艺出版、宣传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及教育、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主干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写作学、中国古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美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学、档案学、马列文论、逻辑学、中国文化史概论、普通话等。就业方向:在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秘、宣传、管理等工作。教师名单  教研室名称  教师名单(截止2008-11)  汉语教研室  杨 超 查中林 康 健 杨小平 朱成勇 赖慧玲 吴继刚 邓春琴 廖德明 余 霞 薄守生 杨 华 谷 俊 曾晓舸朱 力  写作教研室  粟 斌 孟 川 李新道 刘晓红 陈云芊 廖 瑜 陈伶俐 程 磊 王小娟 刘虹利  文艺理论教研室  刘玉平 刘 进 杨红旗 李仕华 周晓华 陈 平 胡坤玉 刘麒麟 李 媛 龚 婷  古代文学教研室  赵义山 周晓琳 何尊沛 文航生 王胜明 黄 鹏 何 柯 唐爱民 郑海涛 姚永辉 徐 强 马强才 邹明军余作胜 罗建新 强中华 方新蓉 严正道 胡 燕 孙 宝邱 奎 孙月霞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傅宗洪 程丽蓉 何希凡 傅学敏 邱 艳 张 霞 傅 华 王 琳 任 军 罗文军 龙彦竹 甘秋霞 徐 勇  外国文学教研室  雷 华 邱永旭 周芸芳 邹 波 韩斌育 张 琳 陈玉清 吴 双  教学法教研室  翟启明 陈树生 梁玉敏 杜二敏 张 芬 曾红军 杨 勇 陈 勇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

4.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科建设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前身为私立川北大学哲史系,始建于1949年。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知名度高、规模较大的院系之一,也是四川省培养历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中历史学成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历史文献学被列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列为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近现代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历史学被批准为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质量工程项目。历史文化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已有30余年的历史。1981年,获得国务院批准的历史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后,1996年获得专门史(文化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世界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又获得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已拥有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三个历史学专业硕士授权点和历史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授权方向。 本科专业:历史学(师范类,四年制本科,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开设时间:1952年);一级学科硕士授权:考古学、世界史;硕士授权点: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同时还在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授权方向、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教育硕士方向招收研究生。四川省特色专业:历史学 ( 四川省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学科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期,该校就组建了历史系,伍非白、吴天墀、唐国庆、李耀仙、吴景贤、江宗植等国内知名专家先后在这里从事教学与研究。6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龙显昭、王明元等知名专家从地处成都的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合并入本系,极大地充实了历史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这批知名专家学者一直把历史文献的的整理和研究作为历史学的教学基础课程和治学基础功夫。1981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和学位制度,“中国古代史”成为该校最早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文献整理”即是两个研究方向之一。20世纪80年代,李耀仙教授、赵吕甫教授倡导创建了“古籍整理研究所”,率先对巴蜀重要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并推出了《廖平学术著作选集》《云南志校注》等颇有影响的成果。1996年,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国古代史”调整为“专门史”,而“历史文献整理”仍然是与“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三个鼎立的研究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2002年该校正式组建了“历史文献学”点,并获得国家学位办的批准,并于次年开始招生。“历史文献学”学科点是在原“中国古代史”点和现“专门史”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托该校历史文化学院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而建。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现形成中国思想文化文献整理与研究、四川历史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巴蜀历史文化研究三个方向。

5.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概况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学校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具有古典风韵与现代视野相结合的和良好社会美誉度的学院。文学院拥有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管理团队。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109人,其中正教授18人、副教授2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天府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概况

6.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有几个专业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有3个专业。
分别是: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对外汉语(师范本科)、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本科)。
西华师大文学院前身是伍非百先生创办于1943年的“西山书院”,其后经历了川北文学院、川北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学院(1952-1956)中文系、南充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师范学院(1989-2003)中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发展阶段。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学校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具有古典风韵与现代视野相结合的和良好社会美誉度的学院。
文学院拥有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管理团队。
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109人,其中正教授18人、副教授2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天府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

7.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学科建设

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是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工程硕士、管理硕士、高师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4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机构2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学校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公开出版刊物。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学科建设

8.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有几个专业?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有3个专业。
分别是: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对外汉语(师范本科)、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本科)。
西华师大文学院前身是伍非百先生创办于1943年的“西山书院”,其后经历了川北文学院、川北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学院(1952-1956)中文系、南充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师范学院(1989-2003)中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发展阶段。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学校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具有古典风韵与现代视野相结合的和良好社会美誉度的学院。
文学院拥有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管理团队。
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109人,其中正教授18人、副教授2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天府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